中餐就是老套,不够
中餐就是老套,不够。
餐饮管理 2011年1月18日 仅仅守旧是不够的。
作者:李涛 台湾普通话和大陆普通话的词汇略有不同。
中国大陆人比较理性,台湾人比较感性。
比如大陆说“自行车”,台湾说“自行车”;大陆说“品质”,台湾说“品质”;大陆说“理解”,台湾说“理解”;大陆说“传统”,台湾说“古代”。
”。
我和台湾的同事有过一次从“远古”开始的讨论。
其实,作为一个中国人,无论外表如何变化,他的内心世界在某些方面一定有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;以及不管味道是多么西化、多么现代,他一定会怀念某些小吃中所蕴含的生动的怀旧情怀。
不过,作为一个餐饮企业老板,我认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更开放地理解“古灶”。
首先我想说的是,“古灶”并没有自满,尤其是在原材料的选择上,有人批评中餐馆提供鹅肝、蓝龙虾、三文鱼等,他们认为这还是中餐馆吗?怎么给外国人做点东西呢?我个人觉得这些人可能没有我们的祖先那么开明。
如果我们的祖先这样想的话,胡萝卜、洋葱、西红柿等一系列源自外国的食材不就可以了吗?国家被拒之门外?那我们的餐桌和中餐就太单调了!真正的中国菜是不断包容、吸收外来品质,形成博大精深的菜系。
关键是我们能否运用中餐思维体系来分析新食材,选择最合适的技术,融入到中餐中。
2、古代不是一成不变,而是搞清楚什么是可以改变的,什么是不能改变的。
我想举个例子来进行类比。
就拿北京广受大众喜爱的四合院来说吧。
悬挂的花门代表着官邸的等级。
门墩上没有雕刻传统图案。
简而言之,维纳斯是无法雕刻的。
院子里种了一些海棠。
一定有一个大莲花缸和金鱼。
巡航,这些代表了北京的魅力,无法改变;但如果我说要把传统厕所改造成现代化的抽水马桶,而不必每天去巷子口的公共卫生间,我想没有人会不同意。
中国菜也是如此。
现代人的口味能和古代人的口味一模一样吗?别说远处的,就近的就是喜欢重油重糖,各种食材都喜欢用的慈禧太后。
原料并不是最好的,否则就体现不出高超的工艺水平。
现代人还喜欢这样吗?那你就得改,不然就叫“选择性保留”。
3、不要太困扰自己,认为“远古时代”一定会消亡。
不仅对于中国饮食如此,对于整个传统文化也是如此。
社会要发展,该死的迟早都会死。
这不是可以逆转的事情。
美好的事物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或形式继续存在。
如果他们没有能力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,他们就只能灭亡。
比如,毛笔书法将退出日常生活领域,但它仍将在艺术领域大放异彩。
不要人为地给自己设定限制,让某种技术必须打上某个国家的烙印。
如果用了这个手法,中餐就不再纯粹、浮夸了。
比如说生食,中国以前不是用生食吗?法国菜里没有生食吗?不能说,当你在龙船上看到生鱼片时,你会惊呼“生鱼片来了”。
日本料理再次入侵。
与其这样做,不如退一步想一想这个技术,怎样才能做得比日本菜还要精致。
如果做到了这一点,生鱼片将成为中国餐饮的特色。
最后,要特别注意古菜造型和装饰的变化。
刚才讲了古老的技艺,现在我们来说说具体的古老菜肴。
我觉得古色古香的感觉应该传承的是品味,而不是一切,尤其是造型和装饰。
不管你的食物有多好,如果你用萝卜花装饰,周围放上黄瓜片,客人第一眼就不想吃。
太旧了,太土气了,没有情趣。
那么你的食物美味有什么意义呢?这延伸到国际推广。
大家都说中国菜好吃。
有多少餐厅成功将中餐推向世界?有多少道菜?最受外国人认可的是烤鸭、宫保鸡丁、麻婆豆腐和松鼠桂鱼,号称“四大金刚”。
其实,虽然每只烤鸭都有自己的秘方和自己的特色,但其实都是因为外国人喜欢。
但是人们一年吃一次烤火鸡,现在我可以天天吃烤鸭了。
我当然高兴;宫保鸡丁酸甜可口。
外国人喜欢它是因为它的味道鲜美;麻婆豆腐主要流行于亚洲,因为豆腐健康,而且外国人不知道怎么做;我觉得松鼠桂鱼最吸引外国人的地方并不是它的味道,而是它不用吐刺。
中餐无法推广的原因是什么?外国人不能接受的不是味道,而是形状和感觉。
西餐重新设计,中餐重新烹制。
所以我们看西餐,分得很清楚,一道菜必须结合几种营养成分。
比如牛排,主料非常突出、干净,不会像中餐那样混在一起。
然后西餐应该搭配一些土豆泥,土豆泥会有淀粉;以及一些含有纤维的洋葱和蔬菜;有时会加一勺豆子,植物蛋白就有了。
吃西餐长大的外国人无法理解中国菜。
他们觉得中国菜不精致,混在一起乱七八糟。
那么如果想要推广中餐该怎么做呢?教育所有外国人?不现实。
你得先按照别人的规则打自己的牌,但你的核心不能变,这就是中餐的味道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中餐借鉴西式的摆盘并没有什么错。
所以,我想说的是,中餐的发展不能失去灵魂,但也不能给自己设限。
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、吸收、整合、转化。
这就是中餐的发展之路。
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