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营餐厅16年,必须克服这6个“生死劫”
经营餐厅16年,必须克服这6个“生死劫”徐星餐饮老板内参2月14日,2016年在中国餐饮行业,谁能成为真正的开店一百年的品牌。
能坚持10年的品牌很少。
存活3年的品牌就被认为是成功的。
很多小店都撑不过3个月。
如果说生存不到三个月的小店靠的是随机性,生存三年的品牌靠的是创新,那么生存十年的品牌靠的是内功,百年老店靠的是各种因素才能生存。
积累深厚。
因此,今年年初,也就是在金翠河的第十个年头,甘文博走得小心翼翼,如履薄冰。
因为他知道:熬过了前10年,接下来的10年游戏规则将彻底改变。
以后要想玩得开心,就得先放慢脚步,练好内功,然后再开始。
十年大发展 2006年,甘文波创办金翠和港式茶餐厅,主营简餐和港式茶点,定位中高端顾客。
金翠河港式茶餐厅 当时,港式茶餐厅的装修风格使金翠河的格调提升了不少,在重庆掀起了一股热潮。
甘文波现在也敢拍着胸脯说,当年重庆的香港人、台湾人、新加坡人没有没有在金翠河吃过饭。
经过6年的“安逸”,金翠和虽然已经成为西南地区港式茶餐厅行业的顶尖品牌之一,同时,凭借20余家门店的规模,也跻身于港式茶餐厅行业的前列。
全国同行业前十名。
然而甘文博却突然发现,自己躺着数钱的日子似乎已经过去了。
接下来的四年里,金翠河虽然也迈出了大步,但他一直在关注着前方路上的石头是否有绊倒他的危险。
但今年,甘文波希望金翠河能迈出小步,留下更多。
多花时间“练内功”。
甘文波介绍,金翠河经过10年,已经积累了6大问题,最终管理无法落实。
例如,单个门店的商品进销管理,基本上都是由单个门店负责。
但由于管理没有得到有效下沉,导致公司对个别门店的进销以及库存的数量和质量几乎没有监管。
培训体系还不完善。
金翠和在员工培训方面向麦当劳学习。
在麦当劳,店长是培训经理,副经理是培训执行经理,每个员工都有完整的培训计划。
但金翠禾的学习却出现了问题。
本来店长也应该是培训经理,指导新员工入职。
但由于店长本人缺乏这样的培训,意识不到位,最终导致员工的培训出现问题。
人员和组织过于“臃肿” 企业和人一样,一不留神,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臃肿、老化。
从公司总部来看,组织架构过于庞大,信息直接沟通不便。
从单个门店的角度来看,服务员越多,分配给单个人的工作量就越少,从而导致员工招聘过剩。
基层服务员的激励制度在金翠和的基层绩效考核中被称为“每日奖励”。
即每天完成单个店铺的任务后,该店铺的所有服务员都可以获得奖励。
“每日奖”本来是为了鼓励服务员的团队合作意识而设立的,却反而培养了服务员“吃同一口大锅饭”的意识。
外卖有待改进 金翠禾其实一直在做外卖。
不过,与如今移动互联网引导的外卖相比,金翠河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。
例如,顾客点餐后30分钟送餐;其实干炒牛肉河并不适合外卖,因为冷了之后味道就变得很不好,即使重新加热也没用。
品牌老化和抗老化是品牌形象的重要任务。
10年来,随着金翠和客户群的老化,金翠和的品牌形象也随之老化。
然而,金翠和在过去10年里忽视了品牌文化和价值的塑造,导致其开始失去市场定位。
在甘文波看来,如果说10年前的企业是靠创新发展的,那么10年后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生存下去,就必须在内功上下功夫。
他表示,修炼内功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基础能力,基础能力的提升会让企业在不确定的未来有“不变应万变”的底气。
如何练好内功?甘文波认为,还要做六个方面的精细化管理。
从总部出发,精简组织设置,让信息交流更加顺畅。
从单店角度,减少厨房环节、分流富余人员、完善激励方式。
提高标准化程度,将提升中央厨房的重要地位,大幅提高中央厨房重点产品的配送比例。
提高产品集中度 金翠河现有产品200多种。
2016年,金翠和的目标是前10名产品占2016年总销售额的30%,前30名产品占2016年总销售额的60%。
产品集中后,有利于产品种类、原材料和产品质量的控制,实现标准化生产。
重塑品牌形象 金翠和的目标客户群体是白领阶层,因此金翠和品牌将在文化和价值上进行重组。
调整激励制度,打破“大锅饭”制度,以基层员工自我考核为主,提高工作积极性。
对门店管理人员个人的评价与门店目标密切相关,引导其聚焦门店目标。
引导创新。
练好内功保证企业不衰后,金翠河也将用创新驱动企业持续发展。
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?甘文博神秘一笑,道:“顺势而为。
” |微评|小企业的大企业病 金翠河跑了10年,积累了太多的弊病。
虽然规模中等,但已经患上了大公司常患的病症。
就像冲刺中的人一样,这些缺点只是被一次次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所掩盖。
谨防大公司病。
当速度减慢,注射鸡血的效果急剧下降时,你会发现来自神经末梢的疼痛越来越剧烈。
如果不停下来仔细观察,找到痛点并解决它,那么它将来就会蔓延。
它可能会危及你的整个生命。
而这不仅仅是金翠河面临的问题。
任何一个跨过10年坎的餐饮企业都会面临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:当通过“创新”和中间的“互联网”,它会血脉喷张之后,持续飙升10年,但感觉从观众(用户)那里获得的成就感逐渐消失。
如果餐饮企业的管理者不放慢脚步审视自己,苦练内功,为第二次重启做准备,那么很有可能在未来十年的某个时候就失败了。
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